??
歷史沿革
|
一、名稱由來 青田縣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(711)。 “青田”之名...
|
|
??
地理氣候
|
青田地處浙江東南部,位于溫州的西部、麗水的東南部,東接永嘉、甌海,南...
|
|
??
城市人口
|
2019年末全縣戶籍總人口564984人,其中:全縣男性人口292705人,女性人口...
|
|
??
行政區劃
|
2000年,青田縣轄10個鎮、23個鄉。 2002年1月,撤銷臘口鎮、石帆鄉,...
|
|
??
經濟發展
|
?2019年青田GDP增長9.4% 據初步核算,2019年,青田實現地區生產總值(GDP...
|
|
??
基礎建設
|
美麗縣城建設扎實推進。實施“美麗縣城品質提升”三年行動,推進城市精細...
|
|
??
交通通信
|
青田縣東面與溫州市永嘉縣接壤,南面與溫州市鹿城區屬地僅甌江相隔,離溫...
|
|
??
社會事業
|
優先發展教育事業。教育投入持續加大,投入校建資金2.2億元,推進職高二...
|
|
|
|
|
【青田概況】
一、名稱由來 青田縣建于唐睿宗景云二年(711)。 “青田”之名,始見于南朝宋鄭緝之《永嘉郡記》青田縣有草,葉似竹,可染碧。名為竹青,此地所豐,故名青田。(清孫詒讓校集注明:南朝宋時青田未有縣,此“縣”字當“村”字之誤。) 至于縣名的自來,歷代史書中有如下記載。 北宋《太平寰宇記》:“青田縣本松陽、括蒼二邑之地,景云中析置,因青(田)山以為名。” 清康熙《青田縣志》:“青田山,縣北一里。舊志:山下有田,產青芝,故名。” 《清史稿·地理志》“青田,府東南百五十里,北青田山,縣以此名。” 清光緒《處州府志》“青田山,縣北一里,葉法善棲此學道,田產青芝,故名。” 據此可知,因山下田產青芝而得名“青田山”,縣治設在青田山下而命名“青田縣”,別名“芝田”。 ? 二、隸屬沿革 春秋戰國時期,今青田境域屬甌越地。 秦統一六國后,征服甌越和閩越,置閩中郡,今青田境域在其中。 西漢惠帝三年(前192)五月,甌越首領騶搖因助漢滅秦有功,封為東海王,都東甌地,世稱東甌王,轄地包括今溫、臺、處(麗)地區。始元二年(前85),以東甌地回浦鄉建立回浦縣。今青田境域在回浦縣境內,屬會稽郡。 東漢初期,改回浦縣為章安縣。建安八年(203),分章安縣南鄉建立松陽縣,今青田境域是松陽縣的一部分,仍屬會稽郡。 三國吳太平二年(257),分會稽郡東部章安、臨海、始平、永寧、松陽、羅陽等六縣另設臨海郡,今青田境域隨屬臨海郡。 東晉太寧元年(323),分臨海郡溫嶠嶺南的永寧、安固、松陽、橫陽四縣置永嘉郡,包括今溫、處(麗)地區,今青田境域隨屬永嘉郡。 隋開皇九年(589)廢郡,改永嘉郡為處州,分松陽縣東鄉建立括蒼縣,今青田境城為括蒼縣的一部分。開皇十二年,處州改稱括州。大業三年(607),改括州為永嘉郡。唐武德四年(621),復改永嘉郡為括州。 唐睿宗景云二年(711),刺史孔琮奏請分括蒼縣建立青田縣,隸屬括州。天寶元年(742),改括州為縉云郡。乾元元年(758),復為括州。大歷十四年(779),又改括州為處州,青田縣隸屬處州。 元時,青田縣屬江浙行中書省處州路。 明時,青田縣屬浙江承宣布政使司處州府。 清康熙六年( 1667),浙江省設杭嘉湖、寧紹臺、金衢嚴、溫處四道。青田縣屬溫處道處州府。宣統三年(1911)十一月,浙江成立軍政府,青田縣屬處州軍政分府。 民國初期,廢清代府、廳、州制。民國3年(1914),浙江省設錢塘、會稽、金華、甌海四道,青田縣屬甌海道。16年,廢道制,實行省、縣二級制。21年6月,實行縣政督察制,青田縣先后屬第十一區、第二特區、第九區、第七區、第六區行政督察區(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麗水)。37年5月,青田縣劃歸第五行政督察區(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溫州)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,青田縣隸屬溫州專區。1963年5月,改屬麗水專區 (1968年11月改麗水地區),迄今未變。 三、縣境變遷 青田建縣以來,縣境經歷三次變遷。 明景泰三年(1452),巡撫孫原貞以青田地廣為由,奏請分本縣鳴鶴鄉和柔遠鄉的仙上里、仙下里等地建立景寧縣。青田縣由23個部減為18個都。“其廣輪之數,不下二百里”(清光緒《青田縣志》。 民國37年(1948)7月1日、南田區的南田、西坑、三陽、黃壇、岙里五個鄉和萬源鄉一部分劃給新建立的文成縣。同年8月1日,永嘉縣的溫溪、貴岙、黃坦、霞嵊四個鄉和林福、界坑兩個鄉的一部分劃歸青田縣。 1961年10月,西岙、上橫兩個公社劃給永嘉縣。
|
|